考生 | 在校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智慧安农 书记校长信箱 为师生办实事 邮箱 电子资源 旧版回顾
学校概况 院系部门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留学海外 继续教育招生 就业信息网
人才培养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继续教育
师资队伍
专家信息 人才招聘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新开户即送39元体验金学报
社会服务
精准帮扶 产业联盟 试验站点
校园服务
智慧安农 邮件系统 VPN服务 电子资源 网络信息服务 后勤服务 办公电话
EN

社会服务

精准帮扶 产业联盟 试验站点

“有水不抗旱”,困局怎么解?

发布日期:2013-08-20 来源: 点击数:25

本报8月15日头版刊发基层来信,反映正值抗旱夺丰收关键期,不少地方不缺水,可不少农民就是不愿下地浇水。对此,记者进行再调查——

浇水效益高,农民才愿意下地

8月17日,依然是个高温天。

灵璧县种粮大户程仁岭的200多亩玉米已旱得枯黄。虽然水源不成问题,但他并没有浇水的打算。“加上700多亩大豆,差不多有1000亩秋粮,绝大部分都没有浇水。”程仁岭说,他所看到的地方,浇水抗旱的农民并不多。

看着秋粮枯在地里却不愿浇水,这看似不可理解的行为,却是农民理性算账的结果。“既是大旱,又是高温,浇水不容易不说,且费用大。”程仁岭给记者算账:现在做一天泥瓦工收入在150元上下。而浇水灌溉,玉米每亩最多增产100公斤,增收不会超过200元。浇一亩地至少需要3个人、一套抽水机具,耗时大半天,按每亩油钱40元、人工费100元扣除,增收的钱抵不过半天打工收入。

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告诉记者,他在多日的抗旱调研中发现,农民出于经济考虑,放弃浇水抗旱并不少见。农户算小账,政府则要算大账,粮食安全不能放松。如何让农民下地,关键是效益。

“各级政府要从大局出发,为农民创造条件,为农民抗旱尽可能提供方便,同时加大抗旱补贴,减轻农民负担。”省农委种植局副局长黄秋云介绍,为应对严重干旱和高温,凤台县拿出100万元资金,加上农业部专防资金60万元,按每亩补贴20元标准,落实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约8万亩。长丰县20个电灌站全部开机供水,抗旱电费由政府承担,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程仁岭建议,应该对浇地抗旱的农民进行补贴,“浇一亩给一亩的钱,农民肯定就有了积极性”。

专家强调,眼下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加之农民种地兼业化现象突出,不少农民不再指望种地养家,遇到严重灾害会选择放弃,影响粮食生产稳定。要保障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就要研究如何照顾到农民的“经济账”。

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抗旱才能事半功倍

望着眼前近2米高的玉米“青纱帐”,宿州市埇桥区农民张志高最终还是放弃了浇灌。“没法浇,管子拖不进去,一不小心就会刮倒玉米。”张志高说,如果放水漫灌,地又不平,有的地方玉米淹到了,有的还浇不到水。

类似情况在皖北比较普遍。“像玉米地这样的情况,建议漫灌。否则农户浇灌费力不说,还容易因温度高、不易散风导致中暑。”黄秋云表示。

但漫灌需要紧挨地头,有足够水源,且田地要平整,否则水流无法均匀地覆盖并渗透耕地。普通农户的地块大多不具备这两个条件。

记者了解到,在宿松县,不少没有浇灌的受旱耕地都属于“望天田”,缺乏基本的灌溉条件,部分灌区由于水源短缺、渠道淤积、抗旱设施损毁或不配套等导致抗旱浇地能力下降,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农民抗旱的积极性。

相反,在六安市金安区木兰现代农业示范区、淠史杭灌区核心地区等地,因为有着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只需打开闸门,水就可以流进农田。因为浇灌轻松方便,农民抗旱的积极性就高。遗憾的是,这样的农田在新开户即送39元体验金省尚属少数。受困于沟渠不通而放弃抗旱的农民不在少数。

专家强调,现代农业不能“靠天收”,必须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物质装备水平,让农民抗旱不那么辛苦。

发展社会化服务,让“会浇水”的专家下地浇水

“眼看水田都露底了,老天还是不下雨。”芜湖县六郎镇水稻种植大户胡青松说,幸亏有合作社的帮助,才渡过了难关。

据胡青松介绍,芜湖良经优质稻米合作社以合作社统一安排,对种植的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做到统一灌溉。“新开户即送39元体验金组织抗旱十次,确保每户的稻田都有水。”该合作社负责人表示,合作社较之个体农户,在抗旱器材、信息等方面都有优势。“经过比较分析,没有入社的农户可能将减产三成,而入社的农户只减产一成左右。”

8月17日,记者在合肥滨湖新区遇到正在收废品的农民李军,他老家在利辛县。聊到今年的旱情,李军说,知道家里的玉米地受了旱,但要是回去抗旱,且不说浇水的费用,就是往返合肥的路费、误工费就超过了可能增收的钱,不划算。村里像他这样在城里务工,不愿意回家抗旱的农民有不少。

“抗旱劳动力不足,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省农委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彭学平认为,现在农村青壮年多数到城里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弱妇幼。这就要发挥好合作社的作用。在抵抗旱涝灾害时,合作社能够举群力办个体农户不能办到的事情。

专家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种田的社会属性日益增强,亟须发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合作社比村民各自为战的效率更高,投入更少。”彭学平建议,就农业灌溉等公共性投入而言,不妨对合作社进行补贴,扶持其发展。政府也可以直接向各类合作社购买抗灾服务,既补贴了农民,也提高了抗灾能力。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史力、夏海军 )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邮 编:230036

版权所有 ? 新开户即送39元体验金 皖ICP备 05014183号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