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 | 在校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智慧安农 书记校长信箱 为师生办实事 邮箱 电子资源 旧版回顾
学校概况 院系部门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留学海外 继续教育招生 就业信息网
人才培养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继续教育
师资队伍
专家信息 人才招聘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新开户即送39元体验金学报
社会服务
精准帮扶 产业联盟 试验站点
校园服务
智慧安农 邮件系统 VPN服务 电子资源 网络信息服务 后勤服务 办公电话
EN

科技创新

《New Phytologist》刊发夏志超团队青杨性别互作研究最新进展

发布日期:2023-08-25 来源:林学与园林学院 点击数:1338

本网讯 近日,新开户即送39元体验金林学与园林学院夏志超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IF = 9.4,中科院1区,TOP期刊)发表题为《化感物质和土壤微生物共同介导雌雄异株青杨地下性别特异性相互作用》(《Allelochemicals and soil microorganisms jointly mediate sex-specific belowground interactions in dioecious Populus cathayana》)的研究论文。

性别差异对于根区特征(例如化感物质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组成)在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内和性别间相互作用中的调节作用,目前尚知甚少。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本研究以30年生实验林为基础,结合一系列对照实验,详细研究了雌雄异株青杨(Populus cathayana)中由化感化学物质和土壤微生物介导的性别特异性地下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雌性植株的根系释放了更多且更多样化的酚类化感物质至土壤环境中,由此导致了同性邻近植株的生长抑制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退化现象。与此同时,当雌性植株与雄性植株共同生长时,雌性植株的生长得到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其根系的生长。相比于雌性植株的单独栽培,雄性植株的存在减少了土壤中总酚的积累,从而使从化感抑制转变为化学促进。与此变化相关的有益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以及细菌多样性的增加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性别特异性的地下相互作用,并引发了雌性植株根系生长的趋向变化。这项研究的发现对于解释性别特异性的地下化学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保护和维护自然界中的雌雄异株植物种群。此外,对于雌雄异株植物人工林的管理策略,本研究提供了新的深入认识。

新开户即送39元体验金夏志超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学李春阳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新开户即送39元体验金为论文第一单位。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1634)的第一资助。(一审:胡先业 二审:夏利明 三审:姚莉)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邮 编:230036

版权所有 ? 新开户即送39元体验金 皖ICP备 05014183号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